2019年10月9日 星期三

"Against the Tension" Systema Seminar, Moscow, 12-15, Spetember, 2019 研習會參加心得報告


這是一場西斯特瑪莫斯科總部每年九月都會舉辦的國際研討會,每年Mikhail都會在國際研討會時給出許多課題,全世界的西斯特瑪愛好者們則在自己訓練或是教學時把這些內容作為參考以及精進的依據。除了Mikhail之外,其他的莫斯科總部指導員也會在現場幫忙指導,而今年最特別的地方是Vladimir Vasilliev 也出席指導,使得四天的研習會內容充實到回台灣這麼多天後,還是回味無窮。


研習會的主題是「Against the Tension」,可能會讓人聯想到「對抗」緊張,當然也會有人認為那是「處理」緊張的意思,無論如何,個人認為其實研習會的內容遠遠超過主題所標訂的範圍。這個要從去年的莫斯科總部國際研討會說起。


去年的總部研習會中Mikhail提到了closed school的概念,不過這不是像一般華人所想的關門弟子專用的秘密訓練。大致的意思是說人們自己把自己關起來而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如果人們把門打開,就可以看到外面的美好世界。 老實說去年對於這個概念僅只於知識上的接受,對於怎樣是closed school完全沒有實質上的感覺。就算是在研習會中被Zaikovsky打了說是closed school的一拳,也只是知道那個拳頭不一樣,打進身體後的覺受很難形容。接下來也被Mikhail打了一拳,雖然可以很明確的知道和Zaikovsky的拳差在什麼地方,但是要如何做到完全沒有線索。

但今年不一樣,在研習會的第一天Mikhail就給出了操作的指示:配合呼吸進行伏地挺身、仰臥起坐、深蹲還有仰臥舉腿,然後加上Господи помилуй(Lord have mercy)。吸氣時Господи,吐氣時помилуй。

第一天就配合呼吸做了不知道幾百下這些動作,所以研習會後面幾天都在肌肉酸痛中度過。




個人認為這個練習的目的是找到動作的quality(品質)。Mikhail在研習會的最後一天提到了這點,他說大部分練武術的人都在追求祕招或是破壞的力量,但是西斯特瑪不是這樣子的,我們可以看到Mikhail的動作沒有什麼出奇酷炫的地方,唯一不同的地方是他動作的品質。Mikhail每個動作的品質幾乎都無可挑剔。他指出這種品質是沒有辦法被教導的,而是必須透過練習以及探索而得到的。

舉個動作品質的例子:研習會中Mikhail示範了伸掌在自己身前,面前的對手同樣以掌在自己身前推Mikhail手掌,從外表上只會看到推Mikhail的人被很快速的推回自己後方跌倒,但完全看不到Mikhail的用力準備,而被推出去的人則滿臉錯愕。這真的自己上去試才會知道:小弟去感覺時,在自己的手掌開始接觸到Mikhail手掌時完全沒有阻力的感覺,但接下來的瞬間是一股無法形容的力量突然在自己身前湧出,就像是身前由空無一物突然出現一座大山的感覺一樣,整個人就飛出去了。這個形容一點都不誇張,但是旁邊看的人只會覺得很奇怪,因為他們只能看到人被推出去,但他們不會有一股大浪突然出現把自己推出去的感覺,除非親身來體會。這就是動作的品質,那一推從外表上來看平平無奇,每個人看到都會覺得自己可以做到同樣的動作,但是品質不會一樣。同樣的一個拳打,看起來平平無奇,但是進到身體的感覺那是完全不一樣的。

私以為這是這次研習會的重點,動作的品質。

這次的研習會中,Mikhail也對西斯特瑪的內容做了更明確的說明,他提到西斯特瑪的三個主要構成:external的部份,這個可以稱之為level1,主要應用的是肢體的動作、角度、發力的方式、、、等,祕招或是酷炫的招式大致屬於這個部分;internal的部份,可以稱之為level2,「感覺」或是「覺知」在這部份十分的重要,這時外表上看不太出來怎麼做到的,也因此很多youtube上頭被人說假的或是配合的是這個部分的東西。比方說看到Mikhail輕輕一拳,被打的人就被打翻出去或是看起來很痛苦的樣子;或是有人伸手去抓mikhail的手或身體的同時,自己失去平衡而倒在地上或是自己把自己綁了起來;這些東西外表上看起來真的很像是假的,必須要親身嘗試後才會知道那是真的。;另外還有spiritual的部份,這是level3。他說大部分的人滿足於external的部份而不願意再更進一步,而少部分的人可以進到internal,最難的則是level 3,spiritual的部份。



level3這部份照Zaikovsky的說法是:「聽神的指示」。重點在於:不要自己去亂想,仔細去聽「上面」的指示、請求(必須要有細節)、、、。研習會中我不斷的找Zaikovsky練習想要了解這個部分,挨了一堆打甚至大腿上被踢了一個痛了好多天但是沒有瘀青的點之後還是不太能理解,這應該就是接下來要努力的課題了。

在研習會結束後我們台北參訪團多留了幾天在莫斯科參加總部的一般練習,離開莫斯科當天上午Zaikovsky的課時,小弟和個墨西哥練MMA的老兄一起練習,對方是位很客氣的大個子,練習途中當小弟自認為狀況不錯時,Zaikovsky微笑著對小弟說:「Not bad, that’s level1, try level 2」。原來小弟的level2都是自我催眠的level1,所以這也是莫斯科回來後必須要好好加強的重點。

Zaikovsky提到現在外面一堆人說自己會level2的東西,但其實完全不對頭,他們只是在「裝」他們會level2。這次研習會後外面一定會有一堆人說他們會level3的東西,但他們其實可能連level2的東西都不理解。


西斯特瑪沒有酷炫的外表肢體動作,有的只是樸實無華的動作以及品質。那種身體扭來扭去或是看起來酷炫的肢體動作不是西斯特瑪追求的東西。現在回頭去看Vladimir的動作時也發現,那種華麗的感覺並不是特意練習的招式,而是動作的高品質所帶出來的結果。

這一次的研習會,如果不以國籍而是以學校為單位來看的話,台北參訪團是最大的,這次有十一個人參加,希望明年可以有更多的人一起去莫斯科。



這次西斯特瑪台北道場也有三位同學由準指導員順利升級為指導員,恭喜Shun-Yu Hsu、Chien-Wei Huang以及Yi Jun Chen三位同學。

感謝Mikhail以及Vladimir給我們這樣美妙的集訓,感謝背後支持西斯特瑪的Larisa還有Valarie,Olesya,感謝Zaikovsky,Daniil,Artem還有其他莫斯科總部的指導員以及世界各地參加的朋友們,明年莫斯科再見。

最後還要大力感謝西斯特瑪台北道場CEO的辛勞以及同學們的參與,期待大家一起進步。

2019年6月4日 星期二

新加坡Vladimir Zaikovsky V2: Resilience and Internal Power, 2019.6.1&2 Singapore 研習會參加心得



研習會標題中的V2指的是這場研習會是Zaikovsky在新加坡的第二次研習會,至於Resilience這東西,是個近年來很夯的名詞,中文裡大概都翻譯成韌性,在這場研習會中Zaikovsky用恢復的能力來解釋這個字,也提到了resilience分為physical, mental以及spiritual等不同的部份。

研習會的實質教學及練習內容基本上是今年二月開始的Zaikovsky大阪、東京研習會,四月台北研習會的脈絡:以呼吸感受全身、不給支撐、控制、、、。

研習會第一天上午為了讓參加的人們了解如何是全身的呼吸,Zaikovsky用了很多去年四月台北研習會的「重度肉體練習」,幫助學員們用身體感受到全身呼吸的感覺。這種練習真的是要被操過,而且是被多操幾次之後,對於全身呼吸的感受會有所提昇。今年Zaikovsky來台時有教過用呼吸感受周圍的存在,當時對這句話沒有真正的感覺,只是知道可以有這回事情。但是這次新加坡研習會對同樣的東西做更深一層的探索後,終於能體會到這句話的意思。

另一個類似的東西不過是在研習會第二天下午場開始時教的,當時Zaikovsky提到關於熱身:在真正要應用的情況下,我們不可能會有時間慢慢拉筋、慢慢讓身體變熱,而是必須在一到兩個呼吸間就把身體熱起來讓身體可以馬上投入。方法就是用全身呼吸的方式。這個方式也可以把肉體上的緊張或是不舒服、疼痛去除,也可以對心理上的不舒服做到排除。方法一樣是呼吸到心理上覺得不舒服的點,然後把它放掉。這邊有一個Zaikovsky一直強調的重點:不可以用想像的。


這次的研習會讓我對from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也對用自己的form去連到對手的form這點有更高的理解。都在呼吸中,但不是吸氣或是吐氣。

研習會中間休息時我趁便問了Zaikovsky一些關於如何可以做到像他一樣移動的問題,最後他給我的回答是要做到那樣的程度需要理由。這個理由是一個類似命運的東西。

另外在這次研習會中得到的一個重要心得是如何將對手的力量停在任何自己想要停的地方。有各種方式:可以在自己的體內、可以在對方的體內、可以用感覺、也可以用外應,總之,那是一個控制,而控制的方式可以有各種不同的可能性。

有一點看似題外,但我認為有相關的心得是:丟掉自認為得到的答案,探索其他不同的可能性;這也是我近來的功課。最近讀的一本書中的一段話讓我對這個概念有進一步的了解:if you believe you know an answer, you will always use the same steps or approach to arrive at that answer. …... just because you have arrived at an answer by following a particular procedure,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you have found the best or only way to achieve that answer. In fact, the answer you have found may only be true if you follow the same steps. By allowing yourself to entertain the idea that the procedure you’ve chosen could be wrong, you allow yourself an opportunity for a whole new approach to problem solving. This demonstrates that some ideas you think are valid may not serve you at all. What if you let yourself start over and follow a new path? Might you arrive at a different answer or learn a great deal more about what you thought you understood?

去年Zaikovsky來台時有提到類似的概念,他說當你當你可以做到一些東西時,必須要丟掉那個「可以」,否則就只會停在那個地方。所以我也一直和學員們說在課堂上練習某項練習時不要去執著自己以前已經做過一樣的練習,它們永遠不會一樣,但如果你執著,那就真的是一樣了。

兩天的研習會下來從Zaikovsky身上學到很多,也從一起練習的學員們學到很多,也謝謝Andrew Cefai提供的參考,以及Ron Felix, Lau Wen Hsin還有其他Systema Singapore成員的親切接待。感謝Systema Singapore的主辦,也謝謝Zaikovsky在四月時建議我應該參加新加坡的這場研習會,謝謝俄羅斯武術西斯特瑪台北道場CEO的陪同以及鞭策,最後謝謝Mikhail,帶給我們西斯特瑪這樣的美好禮物。

接下來俄羅斯武術西斯特瑪台北道場會在6/15日舉辦的不定期假日研習會當中分享這次新加坡研習會的內容,有興趣的朋友請不要錯過。

2019年5月31日 星期五

俄羅斯武術西斯特瑪台北道場小教室-關於ego


「ego」這個英文字照英漢字典的說法是指的「自我」,但個人認為「我執」或是「我慢」可能會更貼切我們在西斯特瑪練習時所要觀察、處理和放下的「ego」。

在練習上頭會看到的ego大概是這樣:

練習時不是去探索彼此的可能性,而是讓練習對手不好練習,顯示自己程度比較高(自認為讓人家不好練就是在幫人,這不是體貼而是很明確的ego);以一個很簡單的練習作為例子:

甲兩手伸直在身側往兩側v字上舉,乙在面對甲的位置,同樣兩手伸直置於甲之兩臂上給抵抗,使甲的手不容易作到v字上舉。這個練習的目的不是讓甲的手舉不起來或是練肌力,而是讓甲去找到在有抵抗時如何以盡量不抗力的身體運用方式去應對。也因此乙的角色是給一個適當大小的力氣,讓甲不是那樣容易的做到動作的要求。


但練習時會看到擔任乙角色的同學死命的壓制甲而使得甲的手沒有辦法上舉,完全得不到這個練習要傳遞的概念。相反地,甲在這個練習只得到滿身的緊張、挫折感甚至是不愉快。在這個例子裡,甲、乙都浪費了時間。在這個例子中,乙應該以甲可以承受的能力給抵抗,並了解這個練習是幫助甲成長而不是展現自己的ego。

再舉一個對練的例子:

甲乙站立腳不動,乙以手推甲身體任何部位讓甲失衡,甲則以不給支撐的身體運用方式維持平衡不讓乙將自己推出。由於是練習,而且是個探索可能性的練習,所以乙推甲的速度是由慢到快、力量是由輕到重、手法是由簡至繁。目的不是讓甲每被乙推就失衡,而是甲乙雙方藉由這個練習去找到不給支撐的身體運用方式,以及觀察自己的身心。有時會看到擔任乙角色的同學在推甲時手上不是給單一方向,而是以不同方向追甲的重心方式、或是故意在接觸點上推擠甲的重心,使甲無法對應並使得練習無法順利進行。並不是說乙不能用這樣的方式去推甲,或是甲不用練習如何應對這樣的推擠,而是在順序上頭沒有做好。乙正確作法是:當發現甲沒有辦法應對自己的推法時,需要降低強度讓甲可以練習、成長,當甲熟悉同樣推法後再開始增加強度。

對練的目的是幫助彼此的成長,而不是在比較勝負。否則,只是浪費時間和生命。

西斯特瑪有很多關於用拳擊打的練習,由於這種肢體接觸的碰撞不見得每個人都喜歡,但這又是我們不得不去面對的負面情境,所以西斯特瑪當中有許多小練習幫助練習者找到自己的應對方式:身體上以及心理上。比方說我們有擊打+挨拳的練習:


甲乙面對面站姿,乙以拳擊打甲身上的不同部位。這個練習中,乙在練習如何將拳適當的放在甲的身上以及傳遞力量外,甲也練習如何接受這個擊打,同時在身體上以及心理上。


甲的身體上需要放鬆:不讓外界的力量引起自己的緊張並使的外界的力量和自己緊張相乘而進到自己身體內。


心理上則需要放掉ego:各種情緒和想法可能會在自己的身體被力量碰觸時升起,甚至有可能會有過去的身體或心理印記被觸發,如何觀察並放下,是甲要練習的部份。


乙在練習時需時時注意甲的身體及心理狀態,並在甲的承受範圍內進行這個練習。但有時會看到有些擔任乙的同學完全不顧及甲的承受能力,在練習時傷害到甲的身體或心理。如果乙自認為自己程度高的話,應該要能配合甲的程度進行這個練習;如果乙的程度低,那麼甲必須要保護自己並提醒乙關於自己的承受能力,請乙放輕力量進行這項練習。

我們是對練,不是互相傷害。

為了了解ego,我們還有下面這個練習:
甲配合呼吸緩慢進行四大運動,乙則以掌拍或拳打甲身上的部位(包括臉上的掌拍),youtube上頭可以找到很多類似的這個練習的影片,會看到很多老外在臉被打時滿臉通紅的呼吸並繼續做四大運動。這個練習不是在虐待甲,而是讓甲觀察自己的心理及身體,在這樣的壓力下是如何反應的。所以在練習時甲乙雙方都需要認真(但不需要額外緊張),才能彼此都在這個練習當中得益。


要記得,練習時耍小聰明玩弄自己練習夥伴顯示自己優越的ego不是好事,這樣的作法除了浪費時間之外,會愈來愈沒有人願意和你一起練習。


你做的事情,有一天會回到你自己身上,所以,還是做個好人吧。

2019年5月8日 星期三

"THE ORIGIN" Seminar by Mikhail and Daniil Ryabko, Tokyo, 5/3,4,5, 2019 參加心得





這是Mikhail 和 Daniil父子一起上場的研習會,研習會的主題是The Origin,實際的內容是關於如何應用「非接觸」(non-contact work)的一場研習會。所謂的「非接觸」指的是沒有實質肉體上的接觸而進行控制的方法。這和一般想像中凌空揮一掌或是眼睛瞪一眼對手就會內傷或是內臟爆掉的東西不一樣,它是透過不同的方式建立與對手間的連結,進而控制對手的方法。延續我們在西斯特瑪練習上所追求的進步曲線:透過使用更小的力氣、更少的動作得到更大的效果,「非接觸」不過是在這個理想上的一個通過點而已。


「非接觸」發生在很多地方:打籃球或踢足球時的假動作就是一種「非接觸」、路上的交通指示也是「非接觸」、我們每天的日常生活中都有「非接觸」的發生,它並不是神祕的東西。

在練習上「非接觸」的練習是從接觸開始的,先由接觸的練習中找到控制的方法,再過渡到「非接觸」的練習,最後,回歸到對自己的了解上面。

研習會第三天的暖身是繞會場跑步,Mikhail對這個暖身的指示是:用重量帶動身體移動,腳隨之自動移動,雙手輕握拳像是要打自己下巴一般的左右隨著動作。這個跑步方式和去年Zaikovsky在台北研習會前一天晚上的特別課時示範的跑步方式一樣,但是解說方式不同。之前一直執著於上半身form的關係,腳雖然也可以自動帶動身體,但要很久才會出現跑步時不壓迫到膝蓋的感覺。但在會場中,很自然的可以應用form帶動身體移動,並且高速跑了幾圈也不會怎樣累之外,膝蓋沒有承受自己身體重量的感覺,很舒服。這似乎是和Mikhail所提點的拳頭的動作也有關係,因為現在已經可以將form應用在全身,這個拳頭的動作很好的幫助了全身form的完整。

但是現場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到這一點,中場和日本同好們在聊天時,他們也有同樣的看法。我們一致認為會場中會有人以為Mikhail所說的是體重的移動:用身體的往前傾讓體重帶動身體前進。但這點大錯特錯,用體重是不可能做到這種移動的。

同樣有另一個練習是用手在站立的對手的背後控制對手的身體往前往上傾,在感到有「空隙」時讓對方往前往下倒。控制的一樣是重量而不是體重,這和自己跑步是一樣的事情,只是現在移動的是別人的身體,就感知的應用來說是一樣的。

研習會當中有些東西是在2011年莫斯科集訓時教的東西:用末端帶動身體。但當時完全不知道在幹什麼,這次研習會中整個觀念得到了更完整的提昇。尤其是現在看Mikhail示範時已經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他身上的東西,Daniil也教示範了些應用末端帶動身體移動,結合Zaikovsky去年和今年在台北研習會的示範,終於瞭解Zaikovsky哪種像鬼魅一般可以飄忽不定移動的身法是怎樣做出來的。這個東西很有趣,Daniil帶了一個應用這個東西擠地鐵的練習,用「非接觸」的感覺在人群當中找到自己的舒適位置以及無礙的移動。

「非接觸的練習中,Mikhail提到,「非接觸」做不出效果時就直接打下去。不要執著在「非接觸」上。另外,自信很重要。



2019年5月6日 星期一

2019俄羅斯武術西斯特瑪台北道場總部指導員研習會Effortless power and beyond by Vladmir Zaikovsky心得分享






這次研習會除了本地台灣的學員外,其他還有來自美國、日本、香港、大陸等地的學員參加。而研習會才剛結束沒有多久,但卻有種時間已經過去很久很久的感覺。主角研習會的時間是兩天,但感覺上是四天的份量。


很有種大夢初醒的感覺。


延續Zaikovsky今年二月在日本的大阪以及東京研習會的主題,這次的台北研習會照往例是日本研習會所探討主題的解答所在。套句一位有全程參加Zaikovsky今年日本所有行程後來台參加這次研習會的日本學員說的話:「西斯特瑪台北道場好壞,Zaikovsky在這邊講解的好清楚,在日本都沒有說的這樣清楚。」

話雖然如此講,但是Zaikovsky才幾天不見(二月初道別後四月下旬重新碰面),功力竟然又有成長,只能說莫斯科總部每兩個月就給個研究課題真的是能讓在總部上課的人突飛猛進的進步。而沒能跟上總部這種步調的,大概就只能自己閉門造車了。


主題說的effortless power,Zaikovsky的解釋是這樣子的:effort指的是我們肉體的力量,而power指的是改變事物的能力。我是用「無力之力」來作為翻譯,不見得達義(意),但相對來說可能會比較好進行說明。


至於beyond,字面上指的是超越,而在操作上,是使用肉體之外的東西:感官、知覺,還有「愛」。最後的「愛」,在研習會後的特別課程的對練練習當中,Zaikovsky讓學員們感受胸中有對家族或是對心愛的人的「愛」進行同樣的練習,馬上練習的品質就被提高,Zaikovsky在看到特別課程學員們現場當下的進步時自己也很高興,他說這是beyond the beyond。


這次研習會不同於去年台北研習會時所提的internal form、movement,也不用今年二月日本研習會說的breathing (but not inhale and exhale),而是已「form」這個名詞進行整個主題的說明。他強調有很多種不同的form存在,這次教的不同於過去的internal form,而是屬於external form。具體的操作是找到自己在自然站立的體勢下,雙腳感知到身體上半身重量的感覺外,呼吸時更要能感受到全身的細胞都參與在其中。



Zaikovskky強調在研習會的期間他會不斷的重複這些指示,而在研習會期間所有的練習都必須要一直記得並且使用這些內容在練習當中。當練習做不好時或是感覺跑掉時,必須馬上回歸到form的具體操作指示。此外,在靜止的狀態下找到form的感覺不會是難事,要求是在動作的狀態下一樣可以有form的覺知。


form在使用上,則是用自己的form去「連」(Zaikovsky在解說時用的英文是reach)對方的form而產生作用(這個部分很難翻譯,我個人在操作上的感覺和connection的「連結」有些類似,所以我用「連」這個字)。


研習會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感覺」(perception)。要能感覺到別人對自己的感覺外,去影響別人對自己的感覺。在本次研習會的特別課程中,Zaikovsky帶了一個練習,這個練習是一個人站在多數人的旁邊,挨次的到每個人身邊去感受對方對自己存在的感覺,並且在上面再加一點「什麼東西」。這其實就是昨天剛結束的Mikhail & Daniil東京研習會(2019/5/4,5/5)的內容主題:「非接觸」的相關練習。同樣的,進行這個項目時必須先找到自己form的感覺,用自己的form去感覺,用自己的」form去連結、去給東西。

並且去探索有form時和沒有form時對手的感覺,Zaikovsky過去曾經示範過如何無聲無息的在人背後出現,上過這次課後我才了解該如何去探索這種動作的作法。


這次研習會的另一個關鍵字是「背景」(background),他要我們成為背景,在做任何的事情時。我們也發現Zaikovsky是真的一直有在這個狀態當中,甚至我們在特別課程進行的過程中,明明他正在指導學員們進行練習,但是我們沒有辦法一眼就在所有的學員(現場人數大概二十人左右)身影中辨識出他的存在。他也在對練的練習當中做了些許的「背景」應用的示範,對練的對手完全感受不到他的存在之外,完全的被玩弄於股掌之上。關於「背景」,Zaikovsky做了些說明,他說我們可以去注意看Mikhail和其他人的合照,如果你能感覺,你會感覺不到Mikhail的頭的存在,而只會感覺到他的身體的存在。但是照片上其他大部分的人都只會感受到頭哪邊有很大的存在。


這次研習會中有許多的身體扭轉或是關節技的相關練習,主要是練習如何以form作為應對:不讓對方的力進到自己的form中或是鎖住(lock)對方的力量。在練習時不可避免的會有疼痛的感覺(因為做不到真正form的對應),參加研習會的日本學員私下討論Zaikovsky是不是把自己手上的神經偷偷切斷所以不會痛?!? 但是當能了解以及應用「背景」這個概念後,很神奇的疼痛是真的不會發生的!!而且對手愈用力愈會破壞自己的體勢,最後以自己失去平衡收場。


form的存在是全身性的,以前我很執著於胸口的form,並認為這就是全部,但這次Zaikovsky在海邊加場的小練習中示範了form如何應用在大自然中破碎的地形以及不好施力的環境讓身體動作一樣輕以及敏捷。


這次兩天的研習會中午都沒有休息,第一天很誇張的連續七小時的課操下來,第二天也是連續的六小時操練,完全是一次物超所值的研習會。也因為如此,學員累是當然的,作為指導者的Zaikovsky也是被操到累到不行,尤其這種form的練習很燒腦,大家都覺得兩天下來有上四天課的感覺。課程中間不休息是因為要進入到form的狀態需要時間,如果中間因為午飯的關係打斷的話要重新找回會再花一些時間,這是很可惜的。Zaikovsky提到這也是一般的週間課學員會碰到的困境:結束一天工作後去道場上課,前面花一個小時左右把白天的事情丟開,讓身體和心理進入狀況後,再沒幾分鐘就要下課,真正練到的時間少之又少,所以參加研習會的好處就在這個地方了。Zaikovsky也提議在台灣舉辦像莫斯科及多倫多總部一樣的西斯特瑪合宿練習,那會帶來更好的學習效果,目前西斯特瑪台北道場也積極的在朝這個方向進行規劃。


整個研習會的行程的最後,Zaikovsky提到為何他要用form這個字作為說明的工具,那是因為大家一定想不懂這到底是什麼。 這個字根本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探索的內容,而不是去追尋那個字的定義。回顧Zaikovsky的教學,他一直進行手把手的示範:給學員們看到或是感覺到做對的感覺如何,而不是強調怎樣操作。同樣一個結果可以有千百種操作的方式,但如果拿到一種之後就認為那是絕對的話,剩下的千百種減一的操作方式就不可能得到了。所以在教學上他盡量的不去給操作型的指示而是讓學員們去思考、感受,以及養成探索的習慣。他強調西斯特瑪不是用教或是學的,而是由自我探索而來的。他也提到作為一個指導員,至少要知道自己講的東西自己會不會,而不是用打高空的方式說一堆理論去唬人。他舉了一個比喻:一個大師master和一個教授professor的差別在於,教授學的是知識,結果是變成一堆書或是論文,最後變成個死的圖書館,而大師有的則是活的創造知識的能力。


感謝Mikhail派Zaikovsky來台灣給我們這麼充實的課程,也感謝Zaikovsky不厭其煩的提點我這個笨且固執的學生,還有他對我們學員的照顧;也謝謝SYSTEMA OSAKA的大西先生全程的參與,讓在場的學員們可以親身體驗日本西斯特瑪第一高手的風采。謝謝我們台北道場美麗CEO Sandra的運籌帷幄,還有參加的學員們讓這次活動圓滿的告一段落。這次還要特別謝謝黃健瑋提供花蓮的場地,讓我們有機會學到更深入的西斯特瑪,也讓我們開始認真思考西斯特瑪合宿的可行性。


學習的路還很長,希望我們彼此在下一次的見面時,都能有飛躍的成長。也期待各位同樣支持下一次台北道場舉辦的研習會。










2019年3月20日 星期三

俄羅斯武術西斯特瑪台北道場小教室-感覺



西斯特瑪的練習很注重「感覺」,指導員或是大師們常常在示範動作後問被示範的人有怎樣的感覺,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讓其他的人可以知道這是怎樣的感覺。但不管聽過多少別人的描述,親身體驗的感覺是最好的。不過更多的是在程度不到,甚至不知道該如何描述這些感覺時,會讓學習者有沮喪的感覺。當然,這也是感覺的一種。

虛無縹渺的感覺該如何掌握?西斯特瑪的引導方式是讓沒有感覺的人先有近似的感覺、有感覺經驗的人讓他的經驗更加的穩固、有穩固感覺的人讓他的感覺可以更進一步的增長。

所以練習者必須了解,所有的練習,所得到的是一個近似的感覺而已,那並不是究竟,不能有了之後就認為自己全部會了。這是一個探究的中間過程,在不斷的探索當中,我們對自已可以得到更多的了解,也對別人會有更多的了解。

舉個例子,我們在解釋internal work時有一個以手持木棍的方式(請參考關於西斯特瑪的internal work的一些小練習),進行帶動身體前進、後退、轉彎、繞圈的練習;在一開始我們會和練習者解釋如何將注意力放在棍尖,利用對棍尖的注意力帶動身體的動作。這個練習的目的是為了讓練習者體會internal form的感覺。

嚴格的說這只是一個近似的感覺,因為internal form在內不在外(名字裡就是internal了,用外在的東西來練都沒有人去想為什麼嗎?),而因為內在的感覺難以掌握,所以初期我們用外在的tension來幫助練習者體驗到這個感覺。

在這邊是讓沒有感覺經驗的人讓他升起感覺經驗。

接下來我們會用不同的方式讓這個感覺經驗變堅固,操作上除了反覆的作這個帶動身體移動的練習之外,我們會讓其他人去抓著練習者持棍的手腕,並給一個抗衡的力量,讓練習者應用對棍尖的感覺去控制抓自己的人的身形以及動作。

在這邊是讓有了粗淺感覺經驗的人可以穩固他的感覺經驗。而為了讓這個感覺經驗穩固,我們會用「末端用力」,或是」「放鬆肩膀」的引導方式幫助練習者去「找到」「外而內」的東西和「內而外」的感覺有如何的差別。知道這個差別後,就有了提昇的機會。

對於一些較為粗心或沒有持續參加練習的練習者,或是想僅由影片得到西斯特瑪知識的人,由於沒有指導員在旁邊的提醒以及回饋,當他們看到這個練習方式時有極大的可能會認為這就是終極的目標,於是他們用自己的想像以及解讀方式進行練習,當然這樣也會進步,不過方向會有點偏差。

經驗上看到最多的是自認為這個練習是在傳遞重量移動的概念,程度高一點的可能會認為這和慣性有關;這些都只是在物理現象上作功夫,雖然持續這樣的理解可能可以達到相當的程度,但西斯特瑪的感覺講的不是這個,可以達到的程度也更高。

由內而外的動作感覺是這個練習所要傳達的概念,這不是掌握末端用力以及肩膀放鬆就可以做到的,極端點說,當能感覺到由內而外的感覺時,不用末端用力以及全身緊張一樣可以做到正確的動作。

tension的平均分配、末端發動、身體不給支撐、整體動作、身形正直、動作輕、、、,這些其實不是要求、或是目標,而是在掌握到internal form時自然會具備的特質。

因為internal form的感覺很難掌握,所以只好從外在可以看到的地方作approach,目的是掌握到內而外的感覺。

Mikhail在早期教學時(現在是會在教學途中隨著參加者練習的表現,作不同的示範幫助練習者在短短的時間內成長),往往會在教學開始時作大槪半個小時以上的示範,接下來他會說大家試看看。教學現場當然不會有人可以做到像Mikhail一樣的動作,這時練習者的程度就會有很大的影響。初階的人只能看懂外型,所以只能模仿外形去進行練習,這就是extrenal或是old school;程度高一點的,知道內在控制的,可以用internal或是new school的方式去理解以及進行練習;程度更高的,能看到closed school的人當然就是用closed school的方式去練習。

練習時的主題在這邊也有它的功用在:它是一個提示,幫助練習者得到感覺的提示。以四月份的總部指導員研習會的主題effortless power and beyond來說,這可以讓參加研習會的練習者知道重點除了不在於用力大小之外,後面還有更多東西。研習會還有一個月開始,目前西斯特瑪台北道場的練習都以effortless power為主,希望可以幫助來上課的同學提昇到更好的程度,讓Zaikovsky來台指導時可以給我們更多的東西。



2019年3月12日 星期二

西斯特瑪台北小教室-無力之力(effortless power)概述






之前我們有提過西斯特瑪的三大構成內容:external school, internal school 還有closed school。這三個部分可以是學習的順序,也可以是應用時的方法。

external school又被稱為old school,並不是說這東西過時,而是說這是較為傳統、老式的練習方式。在練習及應用時主要是以力學的方式去達到力量少、動作小以及效果大的結果。而在internal school這個部分,內在的控制成分要大於力學上的控制。也就是說相對於用力的角度,更重視人我之間tension的控制。控制的方法來源於末端的力量以及tension方向的覺知。雖然說重點在於覺知,但肌肉上的用力還是無可避免,在應用時對手還是可以感到己方給的力量,只是很難抵抗。更重要的是,對方抗爭的想法有可能會變大。

以兩人雙拳相抵互推舉例,external的作法是透過控制對方手腕的骨節正直,讓對方不好用力的方式將和自己雙拳相抵的人推出。internal的作法是維持雙拳互抵處的tension,在不讓對方的tension進入自己身體之前提下,放鬆自己的肩膀造成一個tension的方向,而將對方順著這個方向被推出。這兩種方法,對方都還是可以感受到被力量推出的感覺。

更高級的操作法是讓對方把自己推出去,而且感受不到被推出的感覺。

這幾次Zaikovsky在來台灣教導internal form時,一直在強調「乘(ride)」在一個「東西」上面的概念。這個概念可以應用到跑步上頭、可以應用到行進中改變方向上、也可以應用到爬樓梯或是爬山上,它可以被應用到所有的地方。當掌握到這個概念時,會發現到自己的動作變輕,使用的力量變小,但是作為練習對手的人會覺得力量很大。更好玩的事情是,它讓人幾乎感受不到肌肉的力量。

這個幾乎不用肌肉力量、但是又讓人無從抵抗的東西,在今年二月的大阪及東京研習會上,Zaikovsky稱做effortless power,以及something beyond。就我個人的見解,它是比internal school更高級的控制方式。

Zaikovsky解釋這東西是一種身體的運用方法,所以很難教。它的學習方式和小朋友學習走路的機制很像-它是用本能的方式學習的。手把手感覺的方式是最直接的方法。

西斯特瑪台北道場四月份的年度總部指導員研習會這次的主題是effortless power and beyond,將會對這個主題做更深入的探討,請有興趣的朋友們千萬不要錯過,這個可以親身體驗到無力之力的機會。





2019年2月18日 星期一

Vladimir Zaikovsky 2019.02 Osaka and Tokyo Seminar參加心得報告




每年二月日本的Zaikovsky研習會已經大致上已經和台北每年四月份的研習會形成了一個慣例,今年正好大阪場和東京場的時間是台灣的春節連假,於是就義無反顧的給他請了假、買了機票、訂了旅館,開始了過年以及密集的Zaikovsy特訓。

今年大阪場的主題是strike,東京場的主題則是Effortless power and practical way to enjoy Systema。不過在大阪場之後小弟和西斯特瑪大阪的首席指導員大西的感覺一樣,都是「沮喪」這兩個字。因為Zaikovsky今年教的東西實在是誇張到不知道該如何理解,小弟本來自認為對西斯特瑪有一點點粗淺的認識,但在經過大阪場的洗禮後,小弟覺得自己不過是一個西斯特瑪的初學者而已,連門在哪邊大概都還不知道。這不是誇張的表示法,而是小弟現在的心境。

除了兩個週末的大阪場以及東京場研習會之外,這次Zaikovsky的日本行程還包括了大阪三天晚上(星期五、一、二的晚上)各三小時的extra lesson,以及東京場的四場(星期三、五晚上、星期一中午及晚上)各二小時半的exgtra lesson。這次除了東京星期三及星期一晚上的extra lesson沒有參加外,其他的小弟全參加了。

這次的日本研習會其實一直圍繞著Breathing這個主題在跑。breathing就是呼吸,但Zaikovsky強調不是吸氣和吐氣(inhale and exhale),而是身體內的呼吸,找到這個呼吸,動作會完全的不一樣,也可以找到effortless power:不用力氣的力量。「不用力氣的力量」這幾個字講起來會覺得不合邏輯,但親身體會到之後,發現真的只能用這樣的形容才貼切。Zaikovsky不只一次在示範時笑著說:「我知道一定會有人說他(Zaikovsky)一定身上某個地方在用力,我可以確定的告訴你,沒有就是沒有,一點肌肉的力量都沒有用。」很難以想像,而這個難以想像也只是因為沒有這個經驗,所以無從想像而已。當你有這個經驗之後,就有可能自己摸索到其他的可能。Zaikovsky在東京場時提到,這是一種完全不同的身體運用方式,很難或著說不可能用語言說明,而學習這種身體運用方法的程序,很類似嬰兒學走路的程序。所以他一直給我們看這種身體運用方法做出來會是怎樣的效果,也一直讓我們親身體會這種身體運用方式被做時的感覺。被做時的感覺很有趣,真的可以知道Zaikovsky沒有用任何一點力氣,但是人就是會被用到飛來飛去,每個被做的人都是滿臉疑惑,或著是邊笑邊搖頭嘆氣。

但是過程真的很痛苦,痛苦到開始懷疑自己。大阪場的最後一天extra lesson時,Zaikovsky問我感覺如何。我回他本來我自認為對西斯特瑪大概有一些了解和認識,就像是爬山一般大概已經爬了三分之一的路程,可以看到山頂的感覺。但現在我的感覺是山的後面還有一座大山,我現在只是能看到那個大山的樣子而已。Zaikovsky回我說,往好的方面想,你回頭的話也只需要走三分之一的路程就可以下山了。我回Zaikovsky說這是不可能的,我不會回頭,而且我很高興能夠見證到這所有的一切。這時Zaikovsky說:「這是對的答案」,他不只一次的在這個摸索過程中得到、失去,本以為懂了,又發現其實自己什麼都不懂。曾經想要放棄,但他知道如果不去練習自己只會更慘,所以還是去練習。最後他發現如果什麼都不去期待而只是去練,就不會有得失,而東西也會上身。

他其他還強調,不要認為自己得到了什麼或是懂了什麼新的東西,如果有了這個想法,所有的可能都會被抹殺掉。

再來回到大阪場的主題Strike,Zaikovsky強調,拳頭要有理由,不然那個拳頭沒有意義。很多人可以練到動作很流暢,但很少人做到拳頭流暢。要有拳頭上頭的理由,對於被打的人以及自己,必須能有更深一層的了解,所以第一天的研習會,所有的人都被一個簡單的動作操到滿身汗、全身發抖:push up的準備姿勢。透過這個姿勢的練習,我們學習如何的感受到對方的身體以及內部的感覺。這邊說一個也是我第一次得到的感覺:我在做伏地挺身準備姿勢做到很痛苦時,Zaikovsky正好經過我身邊,我就維持姿勢下叫了他,請他幫我一把。他就坐在我身邊,用兩手握住了我的左臂,當時我只覺得左臂上增加了負擔,心理開始罵「這完全沒有幫助」,但是漸漸的我發現到這個想法變成了像是高鐵車窗外的風景,我可以看到他、感覺到他,但那就只是一個風景。身上的痛苦一樣在,但是一樣是高鐵車窗外頭的風景,我可以「看」著他。 之後其他的練習夥伴在同樣的姿勢下,Zaikovsky只是坐在他的身邊,他說馬上心理就「靜」下來,這是很奇妙的感覺。

而在打人時,在有了正確的理由後,接下來是如何接觸到我們要打的部分。這個部分指的是被打對象的主宰。以開車來做比喻的話,身體是車身,重點是開車的那個人,要打是打那個開車的人。如果開車的人旁邊還有他太太在的話,那太太才是真的主宰,這時要打的是那個開車的人的太太。聽起來好像很玄,不過當天練習場上大概每個人都挨了或打了幾百拳後(光是我被抓出來示範挨打就花了大概兩個多小時),大概都能抓到那種感覺。


經過大阪的「沮喪」洗禮之後,小弟上了趟高野山做了趟心靈spa,下山到了東京後,突然理解到,其實Zaikvoky並沒有教或是做什麼新的東西,嚴格說,去年九月莫斯科的國際研習會時,他就有和我說過這些東西,只是當時我不懂他在說什麼。只是因為他一貫的不准問「why」還有「how」,所以我只是把那些東西當做是一個經驗「儲藏」自己的深處,而沒有拿出來思考。高野山之後很多身上過去和那幾天的東西產生了交融,我發現到其實都是同一個東西。呼吸的那些東西,甚至2014年Mikhail在大阪時就有示範過,只是當時在場沒有人知道他在做什麼,所以後來改成了別的練習。而這次Zaikovsky完全不用力的作法,也僅僅是過去他所教導的「internal form」、「movement」的延伸,或著說是更精細的表現而已。

西斯特瑪練習進步的檢驗原則:動作更小、力量更少、效果更大,這不是說說而已,而是真的檢驗指標以及可以做到的事情。

在二月的日本研習會後,接下來就是四月的台北研習會,台北研習會的內容將會和過去一樣,是二月日本研習會內容的延伸及解答,希望、相信,我們可以在這次台北研習會中得到所有的答案。